
期刊简介
《山西医药杂志》是山西省创刊最早的综合医学期刊,有近四十年的历史,具有载文量大、信息面广、内容丰富、印刷质量上乘的特点,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之一,在省内多次被评为优秀期刊和一级期刊。《山西医药杂志》的前身为《山西医学杂志》,创刊于1957年6月,由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主办,山西医学杂志社出版发行。该刊为综合性医学期刊,16开,64页,全国公开发行。总编邵象伊,副总编3人,常务编辑4人。1966年9月《山西医学杂志》停刊,10年间,编辑出版10卷38期。1972年,恢复《山西医学杂志》并更名为《山西医药》,以内部期刊赠送全省各级医疗卫生单位。1974年2月,《山西医药》更名为《山西医药杂志》,继续以内部刊物向全省各地发送。1976年10,《山西医药杂志》(双月刊)向全国公开发行,发行量达到1万多册。1984年《山西医药杂志》从山西卫生报刊编辑部独立,定编5人/1985年,该刊增设胶印插页,主要文章附中、英文摘要,质量明星提高。1989年《山西医药杂志》被评为山廿省优秀科技期刊,同日本东洋医学社建立互换关系,发行量每期突破2万册,居国内省级医学期刊之首。《山西医药杂志》现为双月刊,大16开,88页,期定价为3.50元,双月1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253-9926 中国标准刊号CN14-1108/R 邮发代号22-38 编辑部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华门23号 邮编030013。本刊由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主办,山西省卫生厅主管,现任社长兼总编:董海原,主要读者对象为各级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和医学院校师生。多年年,《山西医药杂志》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侧重普及;坚持理论与实用相结合,注重实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立足山西,面向全国,为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股务,为全国股务”的办宗旨引导下,为宣传和政府的科技方针政策,传递医学信息,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山西医药杂志》1992年9月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为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第32位);1989年被评为山西省优秀期刊;1990年获优秀期刊提名奖;1992、1993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1995-2002年连续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1998年被共青力省委、山西省卫生厅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1999年获山西省第二届书刊装帧艺术作品三等奖。2002年获国家级“青年文明号”。
碳水化合物的迷思:重新定义健康饮食中的“糖”
时间:2025-06-19 15:06:13
在社交媒体上,“断碳水”被塑造成减肥的黄金法则,健身博主们展示着清一色的鸡胸肉和西兰花,仿佛主食成了健康生活的禁忌品。然而,当一位糖尿病患者因过度断碳水引发低血糖昏迷,或健身者因肌肉流失而训练效率下降时,我们不得不追问:碳水真的是洪水猛兽吗?糖的分类真的只有“好”与“坏”的二元对立吗?
一、碳水≠主食:被误解的生命燃料
碳水化合物的本质是人体最直接的能量来源,每克提供4千卡热量,相当于汽车发动机的汽油。它不仅存在于米饭、面条等主食中,也隐藏在水果、蔬菜甚至豆类中。比如100克南瓜含6克碳水,而同等重量的香蕉高达22克——这说明“断主食”并不等于“断碳水”。
人体对碳水的需求如同城市用电量,基础代谢、运动消耗、脑力活动都需要其供能。健身爱好者增肌时,碳水帮助肌肉合成(每公斤体重需4-6克碳水);糖尿病患者则需精准控制摄入量(通常占总热量45%-60%),避免血糖剧烈波动。真正的健康管理,是学会选择“优质碳水”,而非简单粗暴地切断供给链。
二、糖的“红黑榜”:从分子结构看健康密码
糖的分类标准常令人困惑,但科学界早已给出清晰界定:
简单糖(快碳):**如葡萄糖、蔗糖,分子结构简单如乐高积木,能快速入血引发血糖飙升。一瓶500ml可乐含53克糖,相当于一次性吞下12块方糖。
复合糖(慢碳):**如全麦面包中的膳食纤维、燕麦里的β-葡聚糖,分子链复杂如九连环,需缓慢分解,血糖上升曲线平缓。研究显示,用糙米替代白米可使糖尿病风险降低11%。
更值得警惕的是“隐形糖”。一份沙拉酱可能含10克糖,一罐番茄罐头添加糖高达20克——这如同在防弹衣里藏匕首,悄无声息地破坏健康防线。
三、人群定制:从健身房到病床的碳水智慧
1. 健身爱好者:增肌减脂的“碳水时钟”
力量训练后30分钟的“黄金窗口期”,补充快碳(如香蕉)能加速肌糖原恢复,相当于给肌肉细胞充电。而日常饮食应以慢碳为主(如藜麦、红薯),配合蛋白质形成“3:1能量矩阵”,既能维持训练强度,又避免脂肪堆积。
2. 减肥人群:GI值的“红绿灯法则”
选择低升糖指数(GI<55)食物,如燕麦(GI 55)代替白面包(GI 75),能让饱腹感延长2-3小时。研究发现,采用“先蔬菜→再蛋白质→最后主食”的进餐顺序,可减少23%的热量摄入。
3. 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的“天平艺术”
运动前1小时补充15克慢碳(如半个苹果),相当于给血糖波动加装缓冲器。需警惕空腹运动引发的“血糖跳水”,当血糖>16.8mmol/L时应暂停运动——这如同在雷暴天气强行起飞,风险远超收益。
4. 普通消费者:传统智慧的现代启示
年轻人追捧的“八宝饭”杂粮配方,暗合营养学中的全谷物理念;姜黄肉桂奶茶的风靡,揭示药食同源的科学性——这些传统智慧正被现代研究验证:肉桂中的多酚类物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相当于天然血糖调节剂。
四、碳水新食代:从焦虑到掌控的认知升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比达8.5%,折射出全民健康意识的觉醒。在这场饮食革命中,真正的赢家不是盲目跟风者,而是懂得“智慧选择”的人:
超市选购法:配料表前三位出现白砂糖、果葡糖浆即亮红灯
烹饪改造术:用椰枣泥替代砂糖烘焙,天然甜味剂减少30%热量
进食节奏学:将全天碳水摄入的60%分配给早餐和运动后,顺应人体代谢生物钟
当我们拆解“断碳水”的营销话术,会发现健康管理的本质是精准调控而非极端切割。就像中医讲究阴阳平衡,现代营养学也在证明:每天3-5份(每份约拳头大小)的优质碳水摄入,才是维系身心的黄金比例。
这场关于碳水的认知革命,正在重塑从健身房到家庭餐桌的每一个角落。当Z世代开始用杂粮饭盒替代代餐奶昔,当糖尿病患者学会用血糖仪搭配运动手环——我们终于明白:健康不是与食物的战争,而是与智慧的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