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医药杂志

期刊简介

               《山西医药杂志》是山西省创刊最早的综合医学期刊,有近四十年的历史,具有载文量大、信息面广、内容丰富、印刷质量上乘的特点,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之一,在省内多次被评为优秀期刊和一级期刊。《山西医药杂志》的前身为《山西医学杂志》,创刊于1957年6月,由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主办,山西医学杂志社出版发行。该刊为综合性医学期刊,16开,64页,全国公开发行。总编邵象伊,副总编3人,常务编辑4人。1966年9月《山西医学杂志》停刊,10年间,编辑出版10卷38期。1972年,恢复《山西医学杂志》并更名为《山西医药》,以内部期刊赠送全省各级医疗卫生单位。1974年2月,《山西医药》更名为《山西医药杂志》,继续以内部刊物向全省各地发送。1976年10,《山西医药杂志》(双月刊)向全国公开发行,发行量达到1万多册。1984年《山西医药杂志》从山西卫生报刊编辑部独立,定编5人/1985年,该刊增设胶印插页,主要文章附中、英文摘要,质量明星提高。1989年《山西医药杂志》被评为山廿省优秀科技期刊,同日本东洋医学社建立互换关系,发行量每期突破2万册,居国内省级医学期刊之首。《山西医药杂志》现为双月刊,大16开,88页,期定价为3.50元,双月1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253-9926  中国标准刊号CN14-1108/R  邮发代号22-38  编辑部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华门23号 邮编030013。本刊由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主办,山西省卫生厅主管,现任社长兼总编:董海原,主要读者对象为各级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和医学院校师生。多年年,《山西医药杂志》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侧重普及;坚持理论与实用相结合,注重实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立足山西,面向全国,为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股务,为全国股务”的办宗旨引导下,为宣传和政府的科技方针政策,传递医学信息,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山西医药杂志》1992年9月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为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第32位);1989年被评为山西省优秀期刊;1990年获优秀期刊提名奖;1992、1993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1995-2002年连续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1998年被共青力省委、山西省卫生厅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1999年获山西省第二届书刊装帧艺术作品三等奖。2002年获国家级“青年文明号”。                

医疗评审新规:病案质量决定职称成败

时间:2025-08-18 09:26:10

随着2025年副高职称评审改革的临近,医疗系统正迎来一场以病案管理为核心的"质量风暴"。这场变革绝非简单的流程调整,而是从根本上重构了医疗质量评价体系的核心指标。对于广大医护人员而言,理解这场变革的底层逻辑,将直接关系到职业发展的成败。

病案新规的三大核心转变

最新评审标准将病案质量从"参考项"升级为"否决项",这种地位变化堪比财务审计中的"一票否决"。具体来看,改革聚焦三个维度:数据真实性要求建立可追溯的电子签名体系,就像给每份病历装上"行车记录仪";完整性标准要求病程记录必须像"连续剧"般环环相扣;时效性规定关键文书需在24小时内完成,相当于设置了医疗版的"黄金救援时间窗"。

某三甲医院的内部统计显示,在试行新规后,因病程记录缺失导致的评审扣分案例下降了63%,这个数字比任何说教都更能证明规范的重要性。但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这种改变正在重塑临床思维模式——医生开始像重视手术刀消毒那样重视病历书写规范。

质量管理的四道防火墙

建立有效的病案质控体系,需要构筑多层次的防御工事。首要的是源头控制,建议采用"手术安全核查表"式的标准化模板,就像给病历书写装上导航系统。某省级医院通过引入智能提醒系统,将主要诊断选择错误率从18%降至3.2%。

其次是过程监控,应当建立科室级的"病历飞行检查"制度。可以参考航空业的QC小组模式,每周随机抽查10%运行病历。数据显示,这种突击检查能使书写及时性提升40%以上。第三道防线是建立"病历质量信用分"制度,将个人绩效与病案评分直接挂钩。最后别忘了终端拦截,出院前必须经过"三审制":主治医师初审、科室质控员复审、病案科终审。

培训体系的破局之道

传统"填鸭式"培训的效果往往像沙地上浇水,新规下的培训必须实现三个转变。内容上要从"教条宣讲"转向"案例教学",比如展示被DRG拒付的真实病案,这些看得见的损失比任何说教都管用。某院用拒付案例做教材后,编码准确率两个月内提高了35%。

方法上要变"大锅饭"为"精准滴灌"。建议按职称分层培训:住院医师侧重规范书写,主治医师强化诊断逻辑,副主任医师重点培训质控方法。技术上可以借鉴航空模拟舱理念,开发病案书写VR训练系统,让医生在虚拟场景中体验缺陷病历导致的连锁反应。

信息化建设的隐藏考点

评审新规中暗含了对信息化能力的考察,这就像驾照考试中新增的ETC使用考核。电子病历系统不能只是纸质病历的翻版,而要成为智能助手。建议部署AI质控机器人,它能像"电子警犬"般嗅出矛盾之处:比如手术记录与麻醉记录的时间差,或者抗生素使用与药敏结果的逻辑冲突。

更重要的是建立数据中台,让病案数据能像银行流水般可追溯、可分析。某试点医院通过数据挖掘发现,周四下午书写的病历缺陷率比其他时段高27%,据此调整排班后效果立竿见影。这些细节正是评审专家眼中的加分项。

应对策略的黄金72小时

面对即将到来的评审变革,立即启动三项行动:第一周完成全院病案自查,使用"放大镜"找出系统性漏洞;第一个月建立多学科QC小组,像急诊MDT团队那样高效运作;第三个月必须见到质控指标改善趋势,这就像心梗患者的再灌注治疗,时间窗至关重要。

记住,新规不是要为难医务人员,而是倒逼医疗质量升级。那些提前布局的先行者,已经在评审中尝到甜头——某省级医院通过系统性整改,副高通过率从58%跃升至82%。这场变革最终将像无菌操作规范那样,成为医疗从业者的肌肉记忆。关键在于,你是被动适应还是主动引领这场质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