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医药杂志

期刊简介

               《山西医药杂志》是山西省创刊最早的综合医学期刊,有近四十年的历史,具有载文量大、信息面广、内容丰富、印刷质量上乘的特点,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之一,在省内多次被评为优秀期刊和一级期刊。《山西医药杂志》的前身为《山西医学杂志》,创刊于1957年6月,由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主办,山西医学杂志社出版发行。该刊为综合性医学期刊,16开,64页,全国公开发行。总编邵象伊,副总编3人,常务编辑4人。1966年9月《山西医学杂志》停刊,10年间,编辑出版10卷38期。1972年,恢复《山西医学杂志》并更名为《山西医药》,以内部期刊赠送全省各级医疗卫生单位。1974年2月,《山西医药》更名为《山西医药杂志》,继续以内部刊物向全省各地发送。1976年10,《山西医药杂志》(双月刊)向全国公开发行,发行量达到1万多册。1984年《山西医药杂志》从山西卫生报刊编辑部独立,定编5人/1985年,该刊增设胶印插页,主要文章附中、英文摘要,质量明星提高。1989年《山西医药杂志》被评为山廿省优秀科技期刊,同日本东洋医学社建立互换关系,发行量每期突破2万册,居国内省级医学期刊之首。《山西医药杂志》现为双月刊,大16开,88页,期定价为3.50元,双月1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253-9926  中国标准刊号CN14-1108/R  邮发代号22-38  编辑部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华门23号 邮编030013。本刊由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主办,山西省卫生厅主管,现任社长兼总编:董海原,主要读者对象为各级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和医学院校师生。多年年,《山西医药杂志》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侧重普及;坚持理论与实用相结合,注重实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立足山西,面向全国,为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股务,为全国股务”的办宗旨引导下,为宣传和政府的科技方针政策,传递医学信息,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山西医药杂志》1992年9月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为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第32位);1989年被评为山西省优秀期刊;1990年获优秀期刊提名奖;1992、1993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1995-2002年连续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1998年被共青力省委、山西省卫生厅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1999年获山西省第二届书刊装帧艺术作品三等奖。2002年获国家级“青年文明号”。                

执业药师挂证乱象迎来精准围剿

时间:2025-08-01 09:38:27

近年来,执业药师「挂证」现象如同一颗隐形的定时炸弹,潜伏在医药行业的链条中。所谓「挂证」,即执业药师将资格证书注册在药店,却不在岗履职,导致处方审核形同虚设,患者用药安全悬于一线。这一乱象的根源,在于市场对执业药师的需求远超实际供给——药店为满足合规要求争抢证书,而真正具备专业能力且全职在岗的药师却寥寥无几。如今,随着2025年新规落地与监管技术的升级,一场针对「挂证」的精准围剿正在展开。

新规亮剑:从资格门槛到动态监管的全面升级

2025年执业药师新规的调整可谓「松紧并济」。一方面,报名条件放宽与免试条款新增,降低了行业准入门槛,旨在扩充药师队伍;另一方面,对在岗药师的监管却更为严苛。新规要求执业药师必须熟悉医保政策、电子处方流转等全流程操作,其执业行为将被全程纳入医保监管系统,违规者将面临个人及药店医保资格的双重处罚。这种「宽进严管」的策略,既试图缓解人才短缺压力,又通过技术手段堵住「人证分离」的漏洞。

值得注意的是,临西县等地已率先建立「挂证」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联合市监、审批、人社等多部门形成常态化治理机制。这种跨部门协作如同编织一张立体监控网,将原本分散在各部门的注册信息、社保记录、考勤数据打通,让「影子药师」无所遁形。例如,若某药师证书注册在A药店,但其社保却由B公司缴纳,系统会自动触发预警——这种数据「碰撞」技术,让挂证成本大幅提升。

技术赋能:从人工抽查到智慧监管的范式革命

传统监管依赖人工抽查,如同大海捞针,而电子监察平台的崛起正彻底改变这一局面。通过实时监测与数据分析,平台能够自动识别处方审核异常、医保基金滥用等风险点,将事后追责转变为事前预警。某地试点案例显示,接入监管平台后,药店处方审核合规率三个月内从62%跃升至89%,技术手段的效率可见一斑。

更深刻的变革在于监管模式的转型。「智慧卫监」平台整合了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督四重力量,形成多元共治生态。例如,消费者扫码即可查询当值药师资质、举报违规行为,这种「全民监工」模式极大压缩了灰色操作空间。技术在此扮演的不仅是工具,更是重构行业规则的基础设施——就像给整个医药行业装上了「数字探照灯」。

行业阵痛:药店洗牌与药师的价值重估

新规实施后,连锁反应已开始显现。部分依赖挂证的小型药店因无法负担全职药师成本面临淘汰,而头部连锁药房则加速布局专业药事服务,将药师从「盖章工具」转型为健康顾问。某大型连锁药企负责人坦言:「过去药师证是‘门票’,现在药师本人才是核心竞争力。」

对执业药师群体而言,这场变革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专业要求提升倒逼药师持续学习,例如新规中强调的慢病管理、电子处方审核等技能,正在成为职业发展的分水岭。与此同时,合规药师的薪资水平普遍上涨30%-50%,市场开始用真金白银认可其专业价值。一位从业十年的药师感慨:「终于不用再为挂证者背黑锅了。」

长效治理:仍需破解的三大难题

尽管新监管体系成效初显,但深层矛盾仍待化解。其一,偏远地区药师资源匮乏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单纯提高处罚力度可能导致基层药店「无人可用」;其二,电子监管平台的数据孤岛现象仍存在,部分地区部门间数据共享存在壁垒;其三,消费者用药习惯培养非一日之功,部分患者仍倾向于绕过药师直接购药,使得监管效果打折扣。

未来治理需更多柔性设计。例如借鉴「智慧卫监」经验,通过行业协会组织药师跨区域协作,或允许三甲医院药师通过互联网平台为基层药店提供远程审方服务。监管的终极目标不应是惩罚,而是构建一个药师「愿意在岗、能够在岗、必须在岗」的良性生态。正如某监管人士所言:「当药师的专业性成为药店存亡的关键时,挂证自然会失去土壤。」这场始于技术升级的监管革命,最终考验的仍是整个医疗体系对专业价值的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