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医药杂志

期刊简介

               《山西医药杂志》是山西省创刊最早的综合医学期刊,有近四十年的历史,具有载文量大、信息面广、内容丰富、印刷质量上乘的特点,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之一,在省内多次被评为优秀期刊和一级期刊。《山西医药杂志》的前身为《山西医学杂志》,创刊于1957年6月,由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主办,山西医学杂志社出版发行。该刊为综合性医学期刊,16开,64页,全国公开发行。总编邵象伊,副总编3人,常务编辑4人。1966年9月《山西医学杂志》停刊,10年间,编辑出版10卷38期。1972年,恢复《山西医学杂志》并更名为《山西医药》,以内部期刊赠送全省各级医疗卫生单位。1974年2月,《山西医药》更名为《山西医药杂志》,继续以内部刊物向全省各地发送。1976年10,《山西医药杂志》(双月刊)向全国公开发行,发行量达到1万多册。1984年《山西医药杂志》从山西卫生报刊编辑部独立,定编5人/1985年,该刊增设胶印插页,主要文章附中、英文摘要,质量明星提高。1989年《山西医药杂志》被评为山廿省优秀科技期刊,同日本东洋医学社建立互换关系,发行量每期突破2万册,居国内省级医学期刊之首。《山西医药杂志》现为双月刊,大16开,88页,期定价为3.50元,双月1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253-9926  中国标准刊号CN14-1108/R  邮发代号22-38  编辑部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华门23号 邮编030013。本刊由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主办,山西省卫生厅主管,现任社长兼总编:董海原,主要读者对象为各级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和医学院校师生。多年年,《山西医药杂志》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侧重普及;坚持理论与实用相结合,注重实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立足山西,面向全国,为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股务,为全国股务”的办宗旨引导下,为宣传和政府的科技方针政策,传递医学信息,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山西医药杂志》1992年9月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为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第32位);1989年被评为山西省优秀期刊;1990年获优秀期刊提名奖;1992、1993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1995-2002年连续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1998年被共青力省委、山西省卫生厅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1999年获山西省第二届书刊装帧艺术作品三等奖。2002年获国家级“青年文明号”。                

暴雨后警惕致命鼠尿病

时间:2025-07-30 10:36:17

当暴雨冲刷后的积水漫过街道,浑浊的泥浆中可能藏着一种致命的威胁。最近华北地区因极端天气引发的洪涝灾害,让“鼠尿病”这一陌生名词登上热搜。这种学名为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染病,在医学界被称为“隐形杀手”,其重症致死率可达70%,且能在短短2-3天的潜伏期后突然发作,令感染者措手不及。

被忽视的雨季杀手

每年7-9月的雨季,洪水退去后形成的积水中潜藏着钩端螺旋体。这种病原体寄生在鼠类肾脏中,随着鼠尿排入水体,甚至能透过皮肤微小伤口侵入人体。值得注意的是,并非只有农村地区存在风险——城市排水系统里的老鼠同样可能成为传染源。医学研究显示,我国已从67种动物体内分离出这种病原体,其中黑线姬鼠、黄胸鼠等常见鼠类携带率最高。

青壮年群体反而成为高发人群,这与他们更频繁接触疫水的行为模式直接相关。建筑工人清理洪水淤泥、外卖员涉水送餐、家长带儿童蹚水玩耍等场景,都可能成为感染起点。更危险的是,这种病菌还能通过未煮熟的食物传播,被污染的生菜沙拉、未彻底加热的肉类都可能变成“生化武器”。

从发热到器官衰竭的死亡阶梯

初期症状与普通感冒高度相似,38℃以上的发热、剧烈头痛、肌肉酸痛等表现常被误判为流感。但病程进展迅猛,48小时内就可能出现特征性的“三红三痛”现象:眼球结膜充血如兔眼,皮肤出现不规则的出血性红斑,伴随剧烈的腓肠肌疼痛。

当病原体攻破免疫防线,会引发全身毛细血管中毒性损伤。肝脏如同被酸液腐蚀般大面积坏死,肾脏滤过功能完全瘫痪,肺脏则可能突发大出血。此时患者的死亡率曲线陡峭攀升,临床数据显示,未及时治疗的重症患者中,每10人就有7人面临死亡威胁。

三重防护构建生命屏障

第一道防线是物理隔绝。暴雨后的积水区如同布满地雷的战场,穿戴防水靴套相当于给双脚装上“装甲”。户外工作者可尝试“三分钟冲洗法”:接触污水后立即用肥皂水清洗暴露部位,水流冲击能有效减少90%以上的病原体附着。

第二道防线在厨房。所有生鲜食材需经过“100℃×3分钟”的灭菌考验,特别是凉拌菜使用的蔬菜,建议改用沸水焯烫后冰镇处理。储存食物时要严防鼠类接触,密封容器比冰箱更能提供安全保障。

第三道防线是免疫预备。重点人群接种多价疫苗相当于获得“生物盾牌”,其保护效力可维持1年以上。对于必须进入疫区的人员,医生建议提前两周进行药物预防,如同给身体派驻“特种部队”随时待命。

灾后防控的微观战场

洪水退去后的环境消杀需要精准打击。使用含氯消毒剂处理被淹区域,能有效切断病原体传播链。社区防疫人员会重点监测鼠密度指标,当每公顷鼠类超过200只时,必须启动紧急灭鼠程序。个人防护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是雨后鞋底清洁——研究发现,80%的居家污染源自未处理的涉水鞋具。

医疗机构已建立快速诊断通道,暗视野显微镜检查能在2小时内锁定病原体。早期使用青霉素治疗如同拆除定时炸弹的引信,但需警惕赫氏反应带来的治疗风险。近年来分子诊断技术的进步,让检测灵敏度提升至95%以上,为抢救赢得黄金时间。

这种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传染病,正在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形成新的威胁模式。当我们关注台风洪水等显性灾害时,更需要警惕这些借水传播的隐形杀手。记住三个关键数字:70%的致死警示、2天的抢救窗口期、100℃的灭菌红线——这组数字或许就是危难时刻的生命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