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山西医药杂志》是山西省创刊最早的综合医学期刊,有近四十年的历史,具有载文量大、信息面广、内容丰富、印刷质量上乘的特点,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之一,在省内多次被评为优秀期刊和一级期刊。《山西医药杂志》的前身为《山西医学杂志》,创刊于1957年6月,由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主办,山西医学杂志社出版发行。该刊为综合性医学期刊,16开,64页,全国公开发行。总编邵象伊,副总编3人,常务编辑4人。1966年9月《山西医学杂志》停刊,10年间,编辑出版10卷38期。1972年,恢复《山西医学杂志》并更名为《山西医药》,以内部期刊赠送全省各级医疗卫生单位。1974年2月,《山西医药》更名为《山西医药杂志》,继续以内部刊物向全省各地发送。1976年10,《山西医药杂志》(双月刊)向全国公开发行,发行量达到1万多册。1984年《山西医药杂志》从山西卫生报刊编辑部独立,定编5人/1985年,该刊增设胶印插页,主要文章附中、英文摘要,质量明星提高。1989年《山西医药杂志》被评为山廿省优秀科技期刊,同日本东洋医学社建立互换关系,发行量每期突破2万册,居国内省级医学期刊之首。《山西医药杂志》现为双月刊,大16开,88页,期定价为3.50元,双月1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253-9926 中国标准刊号CN14-1108/R 邮发代号22-38 编辑部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华门23号 邮编030013。本刊由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主办,山西省卫生厅主管,现任社长兼总编:董海原,主要读者对象为各级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和医学院校师生。多年年,《山西医药杂志》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侧重普及;坚持理论与实用相结合,注重实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立足山西,面向全国,为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股务,为全国股务”的办宗旨引导下,为宣传和政府的科技方针政策,传递医学信息,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山西医药杂志》1992年9月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为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第32位);1989年被评为山西省优秀期刊;1990年获优秀期刊提名奖;1992、1993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1995-2002年连续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1998年被共青力省委、山西省卫生厅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1999年获山西省第二届书刊装帧艺术作品三等奖。2002年获国家级“青年文明号”。
医生职称评审困局:临床与科研的两难
时间:2025-07-21 11:51:37
在手术台前连轴转了一天的主治医师王医生,刚脱下白大褂就打开电脑赶论文——这已是本月第三次熬夜到凌晨。他的办公桌抽屉里锁着一份“职称晋升材料清单”,密密麻麻的备注中,“缺2篇核心期刊论文”被红笔反复圈画。这种场景在全国各级医院不断重演,折射出医疗体系内一个充满矛盾的现实:卫生职称评审这场硬仗,既让医生们疲惫不堪,却又无人甘愿退出战场。
被材料淹没的临床骨干
“白天救病人,晚上编病历”成为许多医生的常态。职称评审要求的病例数量、手术难度等临床实践指标,迫使医生在诊疗之外花费大量时间整理档案。某三甲医院统计显示,晋升副主任医师平均需提交300份完整病例,相当于额外增加半年工作量。更令人焦虑的是科研压力,不少医生自嘲“手术刀还没拿稳就要握笔杆”,主治医师阶段就被要求发表SCI论文,这与临床工作本就紧张的节奏形成尖锐冲突。而民营医院医生还面临额外困境:同台竞技时,公立医院的科研平台、学术资源往往成为他们难以逾越的隐形门槛。
制度性困境的冰山之下
评审标准的不透明性加剧了医生的无力感。某省卫健委内部评估报告指出,现行体系对“临床能力”等关键指标缺乏量化标准,导致“会写论文的比会开刀的更占优势”。这种偏差催生出畸形生态:有医生花高价购买论文署名权,而连续十年获患者好评的资深医师却因“科研短板”屡评不过。更隐蔽的是流程风险,从继续教育学时认证到材料提交节点,每个环节都可能因信息不对称而前功尽弃。正如一位评审专家坦言:“我们收到的申报材料里,30%都因格式问题被打回重审。”
难以割舍的职称附加值
然而抱怨声背后,是医生们心照不宣的现实考量。职称直接挂钩的不仅是工资条上20%-50%的薪资涨幅,更是职业发展的通行证。没有副主任医师头衔,就意味着失去带教资格、学术会议发言权,甚至某些高难度手术的准入许可。某知名私立医院的人力资源总监透露:“同等资历下,正高级职称医生的市场溢价可达年薪30万起。”更深层的是社会认同需求——在患者普遍将职称等同于医术的认知环境下,没有“主任医师”的光环,再丰富的临床经验也难获信任。这种职业尊严的象征意义,使得职称成为医生无法放弃的“硬通货”。
破局之路的微光与荆棘
改革已在部分领域试水。浙江省近年推行的“临床型”职称评审通道,允许医生用疑难病例分析替代部分论文指标,这种“以手术刀代笔”的尝试让一批技术骨干脱颖而出。而广东省建立的评审流程可视化系统,则通过实时推送材料审核进度,将“盲审”变为“阳光作业”。但根本性变革仍待推进:是否需要将民营与公立医院医生分类评价?如何建立更科学的临床能力评估体系?这些问题牵动着百万医者的切身利益。
凌晨三点的医生办公室里,王医生保存了论文初稿。电脑旁贴着女儿写的便签:“爸爸记得吃降压药”。这个细节或许正是职称困局的最佳注脚——在理想与现实的天平上,医生们始终在寻找平衡点。当评审制度能真正尊重临床价值而非论文数量,这场人人喊累却又无人退赛的马拉松,才可能迎来更健康的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