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山西医药杂志》是山西省创刊最早的综合医学期刊,有近四十年的历史,具有载文量大、信息面广、内容丰富、印刷质量上乘的特点,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之一,在省内多次被评为优秀期刊和一级期刊。《山西医药杂志》的前身为《山西医学杂志》,创刊于1957年6月,由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主办,山西医学杂志社出版发行。该刊为综合性医学期刊,16开,64页,全国公开发行。总编邵象伊,副总编3人,常务编辑4人。1966年9月《山西医学杂志》停刊,10年间,编辑出版10卷38期。1972年,恢复《山西医学杂志》并更名为《山西医药》,以内部期刊赠送全省各级医疗卫生单位。1974年2月,《山西医药》更名为《山西医药杂志》,继续以内部刊物向全省各地发送。1976年10,《山西医药杂志》(双月刊)向全国公开发行,发行量达到1万多册。1984年《山西医药杂志》从山西卫生报刊编辑部独立,定编5人/1985年,该刊增设胶印插页,主要文章附中、英文摘要,质量明星提高。1989年《山西医药杂志》被评为山廿省优秀科技期刊,同日本东洋医学社建立互换关系,发行量每期突破2万册,居国内省级医学期刊之首。《山西医药杂志》现为双月刊,大16开,88页,期定价为3.50元,双月1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253-9926 中国标准刊号CN14-1108/R 邮发代号22-38 编辑部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华门23号 邮编030013。本刊由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主办,山西省卫生厅主管,现任社长兼总编:董海原,主要读者对象为各级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和医学院校师生。多年年,《山西医药杂志》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侧重普及;坚持理论与实用相结合,注重实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立足山西,面向全国,为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股务,为全国股务”的办宗旨引导下,为宣传和政府的科技方针政策,传递医学信息,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山西医药杂志》1992年9月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为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第32位);1989年被评为山西省优秀期刊;1990年获优秀期刊提名奖;1992、1993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1995-2002年连续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1998年被共青力省委、山西省卫生厅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1999年获山西省第二届书刊装帧艺术作品三等奖。2002年获国家级“青年文明号”。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鉴别指南
时间:2025-07-14 16:03:34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这对“病毒表兄弟”,常让家长混淆不清。它们如同夏季活跃的双胞胎,看似相似却各有特点。掌握它们的鉴别要点,不仅有助于早期识别,更能为家庭护理提供科学依据。
一、家族档案:相似基因与共同习性
这对“表兄弟”同属肠道病毒家族,柯萨奇病毒是两者共同的幕后推手,尤其是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A组病毒引发,而手足口病还可能由肠道病毒71型(EV71)等导致。它们偏爱湿热环境,每年5-7月如同病毒界的“暑期档”,通过飞沫、接触和粪口途径在婴幼儿间快速传播,3岁以下儿童感染率高达80%。这种传播特性恰似幼儿园里的“击鼓传花”,一个喷嚏或沾染病毒的玩具就能让病毒迅速扩散。
二、症状鉴别:疱疹地图揭示身份密码
两者最直观的区别在于“疱疹分布图”。疱疹性咽峡炎犹如口腔后部的“火山喷发”,集中在咽峡部、软腭和舌根,初期呈现红斑,逐渐发展为灰白色疱疹,破溃后形成疼痛性溃疡,如同口腔内撒了一把滚烫的砂砾。而手足口病的疱疹则像散落的“红色信号灯”,除了口腔黏膜,还会出现在手掌、足底、臀部甚至膝盖,形成直径1-3毫米的扁平丘疹,部分疱疹中心凹陷如火山口。
发热表现也暗藏玄机。疱疹性咽峡炎起病急骤,常伴随39℃以上的“高烧冲锋”,持续2-4天如同体内点燃的烽火台。而手足口病发热相对温和,约半数患儿仅有低热,甚至完全不发热,更像是一场暗流涌动的潜伏战。
三、病程发展:时间线里的疾病剧本
疱疹性咽峡炎的病程如同快闪戏剧,从发热到疱疹破溃通常不超过5天,溃疡愈合后很少留下痕迹。手足口病则可能上演多幕剧,典型病程分为五期:潜伏期、发热出疹期、神经系统受累期(重症前期)、心肺功能衰竭期和恢复期,大多数患儿停留在前两期,但需警惕EV71型病毒可能引发脑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四、家庭护理:病毒对抗战的三重防线
1.隔离屏障:发病首周是病毒传播的“黄金时间”,需居家隔离2周。建议将患儿玩具单独消毒,如同设立“病毒隔离区”,餐具煮沸20分钟以上可有效杀灭顽固病毒。
2.症状管理:对于高热患儿,可采用温水擦浴物理降温,如同给身体“物理灭火”。咽痛剧烈时,冰凉流质食物如酸奶、果冻能形成“保护膜”,缓解吞咽疼痛。
3.口腔护理:使用生理盐水或儿童专用漱口水清洁口腔,轻柔动作如同“晨露润泽花朵”,避免刺激溃疡面。维生素B2溶液涂抹患处,可加速黏膜修复。
五、预警信号:需要专业介入的红灯警报
当患儿出现持续高热(体温>39℃超3天)、肢体抖动如“触电”、呼吸急促(>40次/分钟)或皮肤花纹等表现时,提示可能进入重症阶段。这如同身体拉响的防空警报,需立即就医。特别要注意手足口病患儿在病程2-5天出现的异常症状,此阶段是重症发展的关键窗口期。
这对“病毒表兄弟”虽来势汹汹,但绝大多数预后良好。家长掌握“疱疹定位法”和“重症识别法则”,配合科学护理,就能帮助孩子平稳度过疾病周期。值得注意的预防差异在于,手足口病已有EV71型灭活疫苗,而疱疹性咽峡炎尚未有特异性疫苗,加强手卫生和环境卫生仍是通用防护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