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山西医药杂志》是山西省创刊最早的综合医学期刊,有近四十年的历史,具有载文量大、信息面广、内容丰富、印刷质量上乘的特点,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之一,在省内多次被评为优秀期刊和一级期刊。《山西医药杂志》的前身为《山西医学杂志》,创刊于1957年6月,由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主办,山西医学杂志社出版发行。该刊为综合性医学期刊,16开,64页,全国公开发行。总编邵象伊,副总编3人,常务编辑4人。1966年9月《山西医学杂志》停刊,10年间,编辑出版10卷38期。1972年,恢复《山西医学杂志》并更名为《山西医药》,以内部期刊赠送全省各级医疗卫生单位。1974年2月,《山西医药》更名为《山西医药杂志》,继续以内部刊物向全省各地发送。1976年10,《山西医药杂志》(双月刊)向全国公开发行,发行量达到1万多册。1984年《山西医药杂志》从山西卫生报刊编辑部独立,定编5人/1985年,该刊增设胶印插页,主要文章附中、英文摘要,质量明星提高。1989年《山西医药杂志》被评为山廿省优秀科技期刊,同日本东洋医学社建立互换关系,发行量每期突破2万册,居国内省级医学期刊之首。《山西医药杂志》现为双月刊,大16开,88页,期定价为3.50元,双月1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253-9926 中国标准刊号CN14-1108/R 邮发代号22-38 编辑部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华门23号 邮编030013。本刊由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主办,山西省卫生厅主管,现任社长兼总编:董海原,主要读者对象为各级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和医学院校师生。多年年,《山西医药杂志》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侧重普及;坚持理论与实用相结合,注重实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立足山西,面向全国,为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股务,为全国股务”的办宗旨引导下,为宣传和政府的科技方针政策,传递医学信息,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山西医药杂志》1992年9月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为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第32位);1989年被评为山西省优秀期刊;1990年获优秀期刊提名奖;1992、1993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1995-2002年连续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1998年被共青力省委、山西省卫生厅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1999年获山西省第二届书刊装帧艺术作品三等奖。2002年获国家级“青年文明号”。
医改新规:职称评价体系全面优化
时间:2025-07-11 11:52:15
近年来,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其中职称评价体系的优化成为推动医疗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抓手。随着卫健委新规的出台,以考代评与成果代表作制度的全面实施,标志着职称晋升机制从“唯论文、唯资历”向能力与实效并重的历史性转变。这一变革不仅呼应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加快建设健康安徽”的顶层设计,更与国务院“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医改目标形成联动,为7800万专业技术人才开辟了更科学的职业发展通道。
打破“天花板”的评价新范式
传统的职称评审常被诟病为“熬年限”“拼论文”,而新规提出的以考代评制度,将笔试、实操考核等标准化手段作为主要评价依据。这种转变类似于驾驶员资格认证——不再依赖驾龄长短,而是通过严格的路考判定驾驶水平。根据新一轮职称制度改革的“1+9+N”框架体系,全国已建立覆盖27个系列的考核标准,医疗领域的考核内容将紧密对接临床实践,例如急诊医生的模拟抢救通过率、全科医生的慢病管理案例分析等。安徽省在深化医改方案中特别强调,此类考核结果将直接与岗位聘用挂钩,实现“能者上”的良性竞争机制。
让“好钢用在刀刃上”的代表作制度
与以考代评相辅相成的成果代表作制度,要求医务人员提交最能体现专业价值的案例报告、手术录像或技术创新方案,取代以往“重量不重质”的论文堆砌。这就像艺术家的个人画展——不再统计创作数量,而是以代表作的艺术高度定胜负。某三甲医院试点显示,该制度实施后,医生用于科研论文的时间减少40%,门诊疑难病例处置效率提升22%。值得注意的是,代表作评审将引入“双盲”机制(隐去申报者个人信息),并建立全国统一的医疗成果数据库,防止“人情分”“头衔溢价”等现象。
改革背后的三重逻辑
从政策脉络看,此次变革并非孤立行动。横向层面,它与“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的要求形成闭环;纵向层面,则延续了2019年以来“三医联动”改革中人才评价机制的破冰尝试。更深层的价值在于:
1.患者导向:通过考核临床实操能力与真实医疗成果,倒逼医务人员聚焦诊疗质量,这与“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的医改目标高度契合;
2.公平效率兼顾:标准化考试压缩了主观评价空间,而代表作制度为基层医生开辟“弯道超车”可能——一台创新的阑尾炎微创手术录像,其价值可能超过十篇边缘性论文;
3.系统协同性:职称改革与分级诊疗、医保支付等制度形成联动,例如安徽省将高级职称医生下沉基层的案例纳入代表作评价范畴,助推优质医疗资源流动。
落地实施的关键挑战
尽管改革方向明确,但具体执行仍需突破三大瓶颈:一是考核题库的专业性与动态更新机制,需避免出现“考试高手”与“临床能手”的错位;二是代表作认证的标准化难题,例如如何量化比较一台心脏搭桥手术与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的价值;三是民营医疗机构人才评价的衔接,目前已有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参与职称评审体系设计,但实施细则仍有待完善。某省卫健委负责人透露,未来可能引入“AI辅助评分”,通过分析手术录像的关键操作帧与患者愈后数据,建立智能评价模型。
这场触及根本的职称制度改革,本质上是一场医疗人才价值的重新定义。当评价标尺从纸面转向病床,从数量转向质量,最终受益的不仅是7800万医务工作者,更是每一个期待“看得好病”的普通患者。正如某医改专家所言:“当职称不再是一道算术题,而是一道应用题时,整个医疗系统的活力方程式才会真正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