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山西医药杂志》是山西省创刊最早的综合医学期刊,有近四十年的历史,具有载文量大、信息面广、内容丰富、印刷质量上乘的特点,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之一,在省内多次被评为优秀期刊和一级期刊。《山西医药杂志》的前身为《山西医学杂志》,创刊于1957年6月,由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主办,山西医学杂志社出版发行。该刊为综合性医学期刊,16开,64页,全国公开发行。总编邵象伊,副总编3人,常务编辑4人。1966年9月《山西医学杂志》停刊,10年间,编辑出版10卷38期。1972年,恢复《山西医学杂志》并更名为《山西医药》,以内部期刊赠送全省各级医疗卫生单位。1974年2月,《山西医药》更名为《山西医药杂志》,继续以内部刊物向全省各地发送。1976年10,《山西医药杂志》(双月刊)向全国公开发行,发行量达到1万多册。1984年《山西医药杂志》从山西卫生报刊编辑部独立,定编5人/1985年,该刊增设胶印插页,主要文章附中、英文摘要,质量明星提高。1989年《山西医药杂志》被评为山廿省优秀科技期刊,同日本东洋医学社建立互换关系,发行量每期突破2万册,居国内省级医学期刊之首。《山西医药杂志》现为双月刊,大16开,88页,期定价为3.50元,双月1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253-9926 中国标准刊号CN14-1108/R 邮发代号22-38 编辑部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华门23号 邮编030013。本刊由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主办,山西省卫生厅主管,现任社长兼总编:董海原,主要读者对象为各级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和医学院校师生。多年年,《山西医药杂志》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侧重普及;坚持理论与实用相结合,注重实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立足山西,面向全国,为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股务,为全国股务”的办宗旨引导下,为宣传和政府的科技方针政策,传递医学信息,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山西医药杂志》1992年9月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为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第32位);1989年被评为山西省优秀期刊;1990年获优秀期刊提名奖;1992、1993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1995-2002年连续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1998年被共青力省委、山西省卫生厅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1999年获山西省第二届书刊装帧艺术作品三等奖。2002年获国家级“青年文明号”。
健康科普成医护晋升硬指标
时间:2025-07-08 17:16:39
在医疗行业深耕多年的医护人员,晋升高级职称时往往面临一项重要考核——健康科普能力。近年来,全国各省卫生高级职称评审中,健康科普已成为硬性指标之一。这不仅是对专业能力的延伸考察,更是推动公众健康素养提升的关键抓手。对于内科、外科医生及护士而言,如何将临床经验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成为职业发展道路上必须掌握的技能。
健康科普为何成为职称评审刚需?
随着慢病管理成为公共卫生重点,各省卫健委明确要求高级职称申报者需提交健康科普作品。例如黑龙江省在高血压日开展的系列宣教活动,要求参与医生不仅提供诊疗服务,还需通过讲座、图文视频等形式向公众传递血压管理知识。这种转变源于双重需求:一方面,我国高血压患者超3亿但知晓率不足50%,急需医护人员发挥专业影响力;另一方面,评审标准正从单一临床能力向综合健康服务能力拓展,科普作品与科研论文、专利同等重要。
三大核心疾病科普要点解析
针对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这三大重点病种,科普内容需兼顾专业性与传播性。以高血压为例,护理专家在科普时应突出三个维度:饮食调理强调每日盐量不超过啤酒瓶盖(约5g),用生活化比喻替代专业术语;药物治疗需破除患者自行调药的误区,可类比为"降压药如同雨伞,阴天也要带";自我监测则推荐使用家庭血压日志,比住院数据更反映真实状况。对于糖尿病科普,可引入"血糖如股市"的比喻,解释胰岛素抵抗就像股票套牢需长期管理。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则可借用水管淤积类比动脉硬化,让患者直观理解血脂管理的必要性。
跨科室医护人员的科普策略差异
不同岗位医护人员需发挥专业特长进行针对性科普。内科医生适合深度解读疾病机制,如用汽车发动机比喻心脏功能,解释β受体阻滞剂就像"车速控制器";外科医生可结合手术案例,展示血管支架如同"隧道加固工程"的直观效果;护士群体则侧重实操指导,例如教授胰岛素注射时采用"握笔式"等易记手法。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科普都应避免教科书式说教,而是像与患者聊天般自然。某三甲医院心内科的实践表明,采用"问题卡牌"互动形式后,患者对医嘱的依从性提升40%。
从评审标准反推优质科普特征
分析各省职称文件发现,优秀科普作品需具备三大特征:一是内容精准度,如糖尿病饮食建议必须与最新《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同步更新;二是形式创新性,短视频、信息图等新媒体形式更易获评审青睐;三是传播实效性,需提供阅读量、患者反馈等量化证据。广东省某副主任医师申报材料中,包含抖音播放量超50万的高血压科普视频,这种数据化成果比单纯文字报告更具说服力。
落地实操:从临床场景到科普作品
日常工作中处处可挖掘科普素材。接诊高血压患者时,可将其常见问题整理成"降压十问"折页;查房发现的用药误区可制作成对比漫画;术后康复指导转化为分步骤视频教程。关键是要建立"临床-科普"转化思维,例如给糖尿病患者讲解食物升糖指数时,用白粥与杂粮粥的血糖曲线对比图,比抽象概念更易理解。建议医护团队建立素材共享库,将典型病例脱敏后转化为科普案例集。
在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下,健康科普能力已成为衡量医护人员综合素养的新标尺。掌握疾病知识通俗化表达、多媒体制作、传播效果评估等技能,既是职称晋升的通行证,更是践行医者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当每位医护工作者都能将专业的诊疗指南转化为百姓听得懂的语言,才能真正实现从"治疗为主"向"预防为先"的健康生态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