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山西医药杂志》是山西省创刊最早的综合医学期刊,有近四十年的历史,具有载文量大、信息面广、内容丰富、印刷质量上乘的特点,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之一,在省内多次被评为优秀期刊和一级期刊。《山西医药杂志》的前身为《山西医学杂志》,创刊于1957年6月,由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主办,山西医学杂志社出版发行。该刊为综合性医学期刊,16开,64页,全国公开发行。总编邵象伊,副总编3人,常务编辑4人。1966年9月《山西医学杂志》停刊,10年间,编辑出版10卷38期。1972年,恢复《山西医学杂志》并更名为《山西医药》,以内部期刊赠送全省各级医疗卫生单位。1974年2月,《山西医药》更名为《山西医药杂志》,继续以内部刊物向全省各地发送。1976年10,《山西医药杂志》(双月刊)向全国公开发行,发行量达到1万多册。1984年《山西医药杂志》从山西卫生报刊编辑部独立,定编5人/1985年,该刊增设胶印插页,主要文章附中、英文摘要,质量明星提高。1989年《山西医药杂志》被评为山廿省优秀科技期刊,同日本东洋医学社建立互换关系,发行量每期突破2万册,居国内省级医学期刊之首。《山西医药杂志》现为双月刊,大16开,88页,期定价为3.50元,双月1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253-9926 中国标准刊号CN14-1108/R 邮发代号22-38 编辑部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华门23号 邮编030013。本刊由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主办,山西省卫生厅主管,现任社长兼总编:董海原,主要读者对象为各级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和医学院校师生。多年年,《山西医药杂志》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侧重普及;坚持理论与实用相结合,注重实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立足山西,面向全国,为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股务,为全国股务”的办宗旨引导下,为宣传和政府的科技方针政策,传递医学信息,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山西医药杂志》1992年9月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为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第32位);1989年被评为山西省优秀期刊;1990年获优秀期刊提名奖;1992、1993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1995-2002年连续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1998年被共青力省委、山西省卫生厅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1999年获山西省第二届书刊装帧艺术作品三等奖。2002年获国家级“青年文明号”。
90后医生的职称评审困境
时间:2025-07-04 17:35:31
在手术室的无影灯下,90后医生们正经历着与前辈截然不同的职业成长阵痛。当他们的听诊器还带着体温,职称评审的倒计时已在电子病历系统的角落里无声闪烁——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新生代医生们既要扛起传统医疗体系的重量,又要在智能医疗的浪潮中保持平衡。
当量化指标成为悬顶之剑
“完成400个门诊单元才能申报副高"的政策要求,换算成具体数字意味着至少接诊6000名患者。对于刚结束规培的年轻医生而言,这相当于要在门诊、手术、夜班的三重奏中,每天保持4小时接诊15人的节奏持续数年。某三甲医院心内科的住院医师形容这种状态:“就像在跑步机上给马拉松选手测血糖,既要保证速度又不能摔跤”。国家卫健委的硬性指标与临床现实的碰撞,让许多年轻医生在职称起跑线上就感受到"被数据支配的恐惧”。
科研与临床的天平两端
与传统认知不同,90后医生面临的不仅是"临床做得好不如论文发得多"的困境。当70后前辈们还在讨论核心期刊时,新生代医生已被卷入SCI论文、国自然基金、专利转化的多维战场。某省卫生高级职称评审数据显示,近三年申报者人均持有2.3项科研课题,这个数字是十年前的3倍。而更隐蔽的压力在于,智能诊疗系统的普及让临床经验的价值被重新评估——会操作AI辅助诊断的年轻医生,可能反因传统诊疗技术不扎实在评审中失分,这种"技术代沟"在职称面试时尤为明显。
玻璃天花板上的新裂痕
代际差异带来的认知鸿沟,在评审标准中形成特殊屏障。老一辈专家看重"望触叩听"的基本功,年轻医生则擅长用大数据模型分析病例。某次职称答辩现场就出现过戏剧性场面:评审专家反复追问某种罕见病的叩诊特征,而年轻答辩人却展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鉴别诊断系统——双方都在自己的专业语境里正确,却像两个星系的文明在进行无效对话。这种价值判断的冲突,使得90后医生常陷入"既要保留创新锐气又要迎合传统标准"的悖论。
时间管理的微观战争
在江苏省最新发布的职称评审通知中,明确要求申报材料需包含"继续教育90学时证明"。这对于每天工作12小时的住院医师而言,相当于要从睡眠时间里再榨出半个暑假。有位神经外科医生这样规划时间:晨会前1小时看文献,午休30分钟整理病例数据,甚至将手术间隙的洗手时间用来听学术音频。这种"碎片化生存"状态催生出新型时间管理策略——有人用项目管理软件甘特图安排科研进度,也有人把动物实验安排在情人节夜班后。
破局者的工具箱
面对多维压力,脱颖而出的年轻医生正在构建特色应对体系。在科研方面,有人组建跨院际"论文互助小组",将临床数据转化为科研素材;在临床积累上,智能手环提醒门诊节奏、电子病历模板库等数字化工具成为新晋医生的"外接大脑";而更多聪明人开始寻求"双导师制"——既跟随临床大牛学习传统技艺,又向青年学者请教科研方法论。某医疗集团的人力资源总监透露:“那些能主动将AR技术应用于教学查房的年轻人,往往在评审时能同时打动传统派和创新派评委”。
心理弹性的构建法则
当某次职称评审失利后,有位90后麻醉医生在社交媒体写下:“我们这代人注定要在质疑中完成传承”。这种清醒认知反而成为心理防护盾。心理学研究表明,将压力源拆解为"可控部分"与"系统局限"能有效缓解焦虑——就像区分手术中的无菌区域和污染区域。越来越多的年轻医生开始进行"压力接种训练":通过模拟答辩、预评审等场景化练习,将评审压力控制在可承受阈值内。
在这场贯穿职业生涯的耐力赛中,90后医生们逐渐领悟到:职称评审既是枷锁也是阶梯。当他们在凌晨三点的值班室敲完最后一份申报材料,窗外的晨光与电子病历系统的保存提示音同时亮起——这或许就是新生代医生特有的成长仪式: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中,重新定义医者的价值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