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山西医药杂志》是山西省创刊最早的综合医学期刊,有近四十年的历史,具有载文量大、信息面广、内容丰富、印刷质量上乘的特点,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之一,在省内多次被评为优秀期刊和一级期刊。《山西医药杂志》的前身为《山西医学杂志》,创刊于1957年6月,由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主办,山西医学杂志社出版发行。该刊为综合性医学期刊,16开,64页,全国公开发行。总编邵象伊,副总编3人,常务编辑4人。1966年9月《山西医学杂志》停刊,10年间,编辑出版10卷38期。1972年,恢复《山西医学杂志》并更名为《山西医药》,以内部期刊赠送全省各级医疗卫生单位。1974年2月,《山西医药》更名为《山西医药杂志》,继续以内部刊物向全省各地发送。1976年10,《山西医药杂志》(双月刊)向全国公开发行,发行量达到1万多册。1984年《山西医药杂志》从山西卫生报刊编辑部独立,定编5人/1985年,该刊增设胶印插页,主要文章附中、英文摘要,质量明星提高。1989年《山西医药杂志》被评为山廿省优秀科技期刊,同日本东洋医学社建立互换关系,发行量每期突破2万册,居国内省级医学期刊之首。《山西医药杂志》现为双月刊,大16开,88页,期定价为3.50元,双月1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253-9926 中国标准刊号CN14-1108/R 邮发代号22-38 编辑部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华门23号 邮编030013。本刊由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主办,山西省卫生厅主管,现任社长兼总编:董海原,主要读者对象为各级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和医学院校师生。多年年,《山西医药杂志》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侧重普及;坚持理论与实用相结合,注重实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立足山西,面向全国,为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股务,为全国股务”的办宗旨引导下,为宣传和政府的科技方针政策,传递医学信息,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山西医药杂志》1992年9月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为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第32位);1989年被评为山西省优秀期刊;1990年获优秀期刊提名奖;1992、1993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1995-2002年连续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1998年被共青力省委、山西省卫生厅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1999年获山西省第二届书刊装帧艺术作品三等奖。2002年获国家级“青年文明号”。
儿童皮肤肿物识别与应对指南
时间:2025-06-25 17:55:51
当家长发现孩子皮肤上突然冒出黄豆大小的肿物,表面光滑且无痛感时,难免会感到担忧。这类小肿物可能涉及多种原因,从常见的蚊虫叮咬到需要警惕的皮肤病变,了解其背后的健康信号至关重要。
蚊虫叮咬:夏季最常见的“不速之客”
约60%的儿童皮肤肿物与蚊虫叮咬相关。昆虫唾液中的蛋白质会引发免疫反应,形成红色或肉色的隆起,常伴瘙痒或灼热感。这类肿物通常会在48小时内达到最大程度,随后逐渐消退。若孩子因抓挠导致局部破溃,可能继发细菌感染,表现为红肿范围扩大或渗液。冷敷(用毛巾包裹冰袋)可缓解瘙痒,但需避免直接冰敷损伤皮肤。含有1%氢化可的松的外用药膏能减轻炎症反应,而炉甘石洗剂则适合大面积涂抹。需特别警惕的是,蚊虫可能传播登革热等疾病,若孩子出现发热或肿物周围皮肤发紫,应立即就医。
过敏反应:免疫系统的“过度防御”
某些儿童接触花粉、尘螨或特定食物后,体内组胺大量释放,会导致血管性水肿——一种深部皮下组织的肿胀反应。这类肿物往往边界不清,按压有弹性感,可能伴随荨麻疹(风团样皮疹)或眼睑肿胀。急性过敏反应需口服第二代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剂量需按体重调整。值得注意的是,约5%的过敏反应可能进展为过敏性休克,若孩子出现呼吸急促或意识模糊,需立即使用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并送医。
感染性病灶:皮肤屏障的“攻防战”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发的毛囊炎初期可能表现为无痛性小结节,但随着病情发展会形成脓头。这类感染灶周围通常有红晕,可能伴淋巴结肿大。家长需每日用碘伏消毒两次,并观察是否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对于反复发作的皮肤感染,建议进行鼻腔拭子检查(30%儿童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者)。值得注意的是,动物抓咬伤后出现的无痛性肿块可能是巴尔通体感染,需用阿奇霉素进行针对性治疗。
需要警惕的皮肤肿物类型
若肿物持续存在超过3周或出现以下特征,需考虑其他可能性:
脂肪瘤:由脂肪细胞构成的良性肿瘤,触感柔软可移动,生长缓慢
皮脂腺囊肿:因毛囊堵塞形成的囊状结构,中央可能有黑色开口,易继发感染
纤维瘤:质地坚硬的结缔组织增生,好发于四肢
神经纤维瘤:与遗传相关的神经鞘肿瘤,可能表现为多个皮下小结节
科学观察与就医时机
建议采用“3-7-21”原则进行监测:
3天内记录肿物大小(可用硬币比对拍照)
7天评估变化趋势,若无消退迹象预约门诊
21天为观察上限,超过此时限需活检排除恶性肿瘤
就医时准备好以下信息能提升诊疗效率:
1.肿物初现日期与形态演变过程
2.是否伴随瘙痒/疼痛/发热等症状
3.家族中有无皮肤肿瘤病史
4.近期是否接触过特殊环境或物质
家庭护理的三大禁忌
1.勿用针挑破肿物:可能导致深部感染或疤痕形成
2.避免热敷:可能加速炎症扩散或肿瘤生长
3.慎用民间偏方:如大蒜涂抹可能造成化学性灼伤
皮肤就像孩子的健康显示屏,微小变化都值得用心解读。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既能避免过度焦虑,又能及时捕捉危险信号,为孩子的健康筑起第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