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医药杂志

期刊简介

               《山西医药杂志》是山西省创刊最早的综合医学期刊,有近四十年的历史,具有载文量大、信息面广、内容丰富、印刷质量上乘的特点,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之一,在省内多次被评为优秀期刊和一级期刊。《山西医药杂志》的前身为《山西医学杂志》,创刊于1957年6月,由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主办,山西医学杂志社出版发行。该刊为综合性医学期刊,16开,64页,全国公开发行。总编邵象伊,副总编3人,常务编辑4人。1966年9月《山西医学杂志》停刊,10年间,编辑出版10卷38期。1972年,恢复《山西医学杂志》并更名为《山西医药》,以内部期刊赠送全省各级医疗卫生单位。1974年2月,《山西医药》更名为《山西医药杂志》,继续以内部刊物向全省各地发送。1976年10,《山西医药杂志》(双月刊)向全国公开发行,发行量达到1万多册。1984年《山西医药杂志》从山西卫生报刊编辑部独立,定编5人/1985年,该刊增设胶印插页,主要文章附中、英文摘要,质量明星提高。1989年《山西医药杂志》被评为山廿省优秀科技期刊,同日本东洋医学社建立互换关系,发行量每期突破2万册,居国内省级医学期刊之首。《山西医药杂志》现为双月刊,大16开,88页,期定价为3.50元,双月1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253-9926  中国标准刊号CN14-1108/R  邮发代号22-38  编辑部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华门23号 邮编030013。本刊由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主办,山西省卫生厅主管,现任社长兼总编:董海原,主要读者对象为各级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和医学院校师生。多年年,《山西医药杂志》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侧重普及;坚持理论与实用相结合,注重实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立足山西,面向全国,为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股务,为全国股务”的办宗旨引导下,为宣传和政府的科技方针政策,传递医学信息,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山西医药杂志》1992年9月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为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第32位);1989年被评为山西省优秀期刊;1990年获优秀期刊提名奖;1992、1993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1995-2002年连续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1998年被共青力省委、山西省卫生厅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1999年获山西省第二届书刊装帧艺术作品三等奖。2002年获国家级“青年文明号”。                

上海中成药集采落地,60亿市场生变

时间:2025-06-19 10:24:22

近日,上海市医保局正式公布中成药集中带量采购执行名单,这场涉及60亿元降脂药市场的变革引发行业震动。如同投入湖面的一颗巨石,集采政策涟漪迅速扩散至整个医药产业链,尤其以血脂康为代表的降脂药首年采购量达7.33亿片,价格降幅35%的"骨折式"让利,直接改写了市场竞争规则。

政策落地:17组产品构筑集采新框架

本次集采共纳入17组中成药产品,与湖北牵头的首批中成药联盟集采形成联动机制。血塞通、血栓通等心脑血管用药,百令、至灵等补益类品种,以及参麦、银杏叶等经典中成药构成核心采购目录。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创新采用"带量询价"模式,直接挂钩湖北联盟中标价与上海本地挂网价,形成价格双锚点机制。这种"他山之石+本土标准"的定价策略,既保障了跨区域价格协同,又兼顾了地方市场特殊性。

降脂药战场:60亿市场的攻防博弈

在PCSK9靶点降脂药领域,国内外药企正上演"冰与火之歌"。跨国药企以医保准入为盾牌,通过大幅降价构筑防线;而信达、恒瑞等本土企业则凭借创新药研发利剑发起冲锋。传统中成药方面,血脂康凭借7.33亿片的首年采购量成为最大赢家,其35%的价格降幅相当于为每位患者每年节省约2个月的基础用药费用。更值得关注的是,礼来公司新型口服降脂药莫伐倍林的Ⅱ期临床数据公布,这种"药片替代针剂"的突破性疗法,可能在未来重塑降脂药市场格局。

企业应对:创新与成本的平衡术

面对集采带来的价格压力,药企纷纷调整战略布局。部分企业选择"以价换量",通过规模效应消化利润压缩;另一些则转向差异化竞争,如开发缓释剂型、复合配方等增值产品。业内专家指出,当前中成药集采已形成"湖北-上海"联动模式,这种区域联盟的"组团砍价"方式,预计将使相关品种市场集中度提升30%以上,中小药企或将面临"不进集采等死,进集采求活"的生存悖论。

患者获益:用药可及性革命

集采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药箱经济学"的变革。以上海地区200万慢性病患者估算,本次中成药降价预计释放约8亿元的医疗费用空间。血脂康等品种的价格下调,相当于将原本需要"精打细算"的长期用药负担,转变为"放心服用"的基础医疗保障。而口服降脂药的普及,更将改变患者以往"每月跑医院打针"的治疗模式,这种用药便利性的提升,被临床医生称为"从马拉松到散步"的治疗体验升级。

在这场波及整个医药行业的集采风暴中,政策制定者、药企和患者三方正在重构价值分配体系。随着采购周期持续至2027年底,这场涉及60亿元市场的深度调整,或将催生中成药产业从"营销驱动"向"价值驱动"的历史性转型。而对于普通患者来说,优质药品的"白菜价"时代,正在从愿景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