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医药杂志

期刊简介

               《山西医药杂志》是山西省创刊最早的综合医学期刊,有近四十年的历史,具有载文量大、信息面广、内容丰富、印刷质量上乘的特点,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之一,在省内多次被评为优秀期刊和一级期刊。《山西医药杂志》的前身为《山西医学杂志》,创刊于1957年6月,由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主办,山西医学杂志社出版发行。该刊为综合性医学期刊,16开,64页,全国公开发行。总编邵象伊,副总编3人,常务编辑4人。1966年9月《山西医学杂志》停刊,10年间,编辑出版10卷38期。1972年,恢复《山西医学杂志》并更名为《山西医药》,以内部期刊赠送全省各级医疗卫生单位。1974年2月,《山西医药》更名为《山西医药杂志》,继续以内部刊物向全省各地发送。1976年10,《山西医药杂志》(双月刊)向全国公开发行,发行量达到1万多册。1984年《山西医药杂志》从山西卫生报刊编辑部独立,定编5人/1985年,该刊增设胶印插页,主要文章附中、英文摘要,质量明星提高。1989年《山西医药杂志》被评为山廿省优秀科技期刊,同日本东洋医学社建立互换关系,发行量每期突破2万册,居国内省级医学期刊之首。《山西医药杂志》现为双月刊,大16开,88页,期定价为3.50元,双月1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253-9926  中国标准刊号CN14-1108/R  邮发代号22-38  编辑部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华门23号 邮编030013。本刊由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主办,山西省卫生厅主管,现任社长兼总编:董海原,主要读者对象为各级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和医学院校师生。多年年,《山西医药杂志》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侧重普及;坚持理论与实用相结合,注重实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立足山西,面向全国,为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股务,为全国股务”的办宗旨引导下,为宣传和政府的科技方针政策,传递医学信息,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山西医药杂志》1992年9月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为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第32位);1989年被评为山西省优秀期刊;1990年获优秀期刊提名奖;1992、1993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1995-2002年连续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1998年被共青力省委、山西省卫生厅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1999年获山西省第二届书刊装帧艺术作品三等奖。2002年获国家级“青年文明号”。                

从药剂师到阶下囚:阚全程的医疗扩张神话与崩塌

时间:2025-06-12 10:02:26

1984年8月,一个21岁的年轻人从开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学系毕业,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踏入河南医科大学一附院药剂科。没人能预料,这个说话轻声细语的药师阚全程,会在三十年后成为中国医疗界最富争议的“扩张舵手”,最终因违纪违法黯然落幕。

药剂师的逆袭:从配药台到权力中心

在药剂科的十五年里,阚全程完成了职业人生的第一次蜕变。他白天调配处方,夜晚攻读河南医科大学临床药理学硕士,35岁便跃升为副院长——这个纪录至今仍是河南省三甲医院最年轻副院长的标杆。2000年三校合并后,河南医科大学一附院更名为郑州大学一附院,阚全程的舞台随之扩大。2008年,45岁的他正式执掌这家医院,开启了被称为“医疗大跃进”的九年任期。

他的扩张策略堪称激进:床位如搭积木般从1900张暴增至1万张,年营收从6.8亿元飙升至95亿元,职工人数突破万人。到2021年他离任时,郑大一附院已长成“日均吸金6000万”的庞然大物,年营收高达218.78亿元,相当于某些地级市全年财政收入。这种“超级医院”模式虽带来规模效益,却也埋下资源虹吸的隐患——就像一棵过度生长的巨树,其阴影下的小草难以获得阳光。

双面院长:业绩光环下的争议

在阚全程的治下,郑大一附院被称为“亚洲最大医院”,但争议始终如影随形。他推崇的“规模即竞争力”理念,将医院变成医疗界的“沃尔玛”:用庞大接诊量摊薄成本,用尖端设备吸引患者,却也让基层医院陷入“技术空心化”困境。有业内人士比喻,这种模式如同“抽水机”,将全省疑难重症患者和医保资金源源不断抽向省会,而阚全程正是这台机器的总设计师。

2018年,他的职业生涯迎来转折。从医院院长升任河南省卫健委主任,权力版图从单一医院扩展至全省7800余家医疗机构。此时的他手握医保资金分配、重大项目审批等核心权力,却也在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双重身份中逐渐迷失。值得注意的是,2020-2021年间他罕见地同时兼任省卫健委主任和郑大一附院党委书记,这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安排,为其后续被查埋下伏笔。

崩塌时刻:扩张神话的终结

2025年,河南省纪委监委的一纸通报为阚全程的职业生涯画上句点。这位曾创造“床位神话”的掌舵者,最终因严重违纪违法接受调查。回溯其轨迹,扩张战略与权力集中构成了危险的组合:医院规模扩张需要政策倾斜,而政策制定权又掌握在自己手中。这种闭环就像“自我喂养的怪兽”,当监管缺位时,腐败风险便呈指数级增长。

在医疗反腐深化的背景下,阚全程案被视为行业“刮骨疗毒”的典型案例。他主导的超级医院模式虽短期内提升了医疗资源供给,却也暴露了“重规模轻质量”“重效益轻公益”的结构性矛盾。如今郑大一附院面临的挑战,恰是中国医疗改革困境的缩影——如何在效率与公平、增长与可持续之间找到平衡,或许比单纯追求床位数字更有价值。

从药剂师到阶下囚,阚全程的人生抛物线警示着:当医疗被异化为生意,当公益让位于政绩,再辉煌的扩张神话终将崩塌于时代的审判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