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医药杂志

期刊简介

               《山西医药杂志》是山西省创刊最早的综合医学期刊,有近四十年的历史,具有载文量大、信息面广、内容丰富、印刷质量上乘的特点,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之一,在省内多次被评为优秀期刊和一级期刊。《山西医药杂志》的前身为《山西医学杂志》,创刊于1957年6月,由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主办,山西医学杂志社出版发行。该刊为综合性医学期刊,16开,64页,全国公开发行。总编邵象伊,副总编3人,常务编辑4人。1966年9月《山西医学杂志》停刊,10年间,编辑出版10卷38期。1972年,恢复《山西医学杂志》并更名为《山西医药》,以内部期刊赠送全省各级医疗卫生单位。1974年2月,《山西医药》更名为《山西医药杂志》,继续以内部刊物向全省各地发送。1976年10,《山西医药杂志》(双月刊)向全国公开发行,发行量达到1万多册。1984年《山西医药杂志》从山西卫生报刊编辑部独立,定编5人/1985年,该刊增设胶印插页,主要文章附中、英文摘要,质量明星提高。1989年《山西医药杂志》被评为山廿省优秀科技期刊,同日本东洋医学社建立互换关系,发行量每期突破2万册,居国内省级医学期刊之首。《山西医药杂志》现为双月刊,大16开,88页,期定价为3.50元,双月1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253-9926  中国标准刊号CN14-1108/R  邮发代号22-38  编辑部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华门23号 邮编030013。本刊由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主办,山西省卫生厅主管,现任社长兼总编:董海原,主要读者对象为各级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和医学院校师生。多年年,《山西医药杂志》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侧重普及;坚持理论与实用相结合,注重实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立足山西,面向全国,为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股务,为全国股务”的办宗旨引导下,为宣传和政府的科技方针政策,传递医学信息,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山西医药杂志》1992年9月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为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第32位);1989年被评为山西省优秀期刊;1990年获优秀期刊提名奖;1992、1993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1995-2002年连续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1998年被共青力省委、山西省卫生厅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1999年获山西省第二届书刊装帧艺术作品三等奖。2002年获国家级“青年文明号”。                

国产首仿胃药注射剂获批:百亿市场洗牌在即,复星医药如何撬动产业变革?

时间:2025-06-09 14:37:49

清晨八点的医院消化科诊室前已排起长队。从功能性消化不良到胃食管反流病,这些常见消化系统疾病正困扰着我国约3.7亿患者。当患者们捏着处方单等待取药时,很少有人注意到药房货架上的消化系统用药正经历着新一轮产业变革——国内首款仿制型质子泵抑制剂注射剂近日获批,这场持续三年的首仿争夺战以复星医药摘得桂冠画上句点。

百亿市场的胃药江湖

质子泵抑制剂作为治疗胃酸相关疾病的"金标准药物",其市场规模犹如滚雪球般持续扩大。国内公立医疗机构消化系统用药年销售额突破600亿元大关,其中质子泵抑制剂类产品占据近三成份额。这相当于每天有超过1.6亿元的胃药通过全国5.3万家零售药房的柜台流向患者手中。

传统口服剂型虽然占据市场主流,但重症患者亟需的注射剂型长期依赖进口。原研药日均治疗费用高达300-500元,就像悬在普通患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复星医药此次获批的注射用雷贝拉唑钠,直接将治疗成本压缩到原研药的60%,相当于为患者节省出一部智能手机的医疗开支。

首仿药背后的研发马拉松

在仿制药研发领域,首仿资格就像医药界的"抢答游戏"。根据国家药监局现行政策,首仿药可享受12个月市场独占期,这相当于在专利悬崖到来时率先占领战略高地。复星医药研发团队负责人透露,为突破原研药工艺壁垒,企业投入的研发费用相当于建造三座标准足球场的成本。

技术攻坚中最棘手的晶型控制难题,被工程师们形象地称为"在显微镜下搭建乐高积木"。药物分子需要精准排列成特定结构才能保证疗效,这种微观世界的建筑学最终通过连续流反应技术实现突破。生产车间里新安装的智能化控制系统,其监测精度可以达到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

产业变革中的蝴蝶效应

首仿药上市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在传导至整个产业链。原料药企业开始调整生产线布局,某上游供应商的玻璃瓶订单量激增三倍,如同突然接到奥运场馆的建材采购单。冷链物流公司新增二十余条专线,保证药品在运输过程中始终维持2-8℃的"冬眠状态"。

在医保谈判桌上,这款国产替代产品的出现让谈判筹码发生微妙变化。业内人士测算,若该品种纳入国家集采,年用药费用可能降至万元以内,相当于把三甲医院的单次胃镜诊疗费用分摊到全年治疗中。这种价格杠杆或将撬动基层医疗市场的用药结构转型。

创新与仿制的平衡木

当复星医药的生产线全速运转时,行业观察者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企业研发管线中同时布局着15个创新药和28个高端仿制药项目。这种"两条腿走路"的策略恰似高空走钢丝时的平衡杆,在保证现金奶牛持续产奶的同时,培育着可能改变游戏规则的创新品种。

带量采购常态化背景下,首仿药的利润窗口期正在缩短。某款心血管首仿药的案例显示,其价格在三年内经历腰斩式下降,利润空间如同被压缩的弹簧。这倒逼企业建立"研发-上市-迭代"的快速循环体系,要求研发效率提升30%以上才能维持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