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山西医药杂志》是山西省创刊最早的综合医学期刊,有近四十年的历史,具有载文量大、信息面广、内容丰富、印刷质量上乘的特点,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之一,在省内多次被评为优秀期刊和一级期刊。《山西医药杂志》的前身为《山西医学杂志》,创刊于1957年6月,由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主办,山西医学杂志社出版发行。该刊为综合性医学期刊,16开,64页,全国公开发行。总编邵象伊,副总编3人,常务编辑4人。1966年9月《山西医学杂志》停刊,10年间,编辑出版10卷38期。1972年,恢复《山西医学杂志》并更名为《山西医药》,以内部期刊赠送全省各级医疗卫生单位。1974年2月,《山西医药》更名为《山西医药杂志》,继续以内部刊物向全省各地发送。1976年10,《山西医药杂志》(双月刊)向全国公开发行,发行量达到1万多册。1984年《山西医药杂志》从山西卫生报刊编辑部独立,定编5人/1985年,该刊增设胶印插页,主要文章附中、英文摘要,质量明星提高。1989年《山西医药杂志》被评为山廿省优秀科技期刊,同日本东洋医学社建立互换关系,发行量每期突破2万册,居国内省级医学期刊之首。《山西医药杂志》现为双月刊,大16开,88页,期定价为3.50元,双月1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253-9926 中国标准刊号CN14-1108/R 邮发代号22-38 编辑部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华门23号 邮编030013。本刊由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主办,山西省卫生厅主管,现任社长兼总编:董海原,主要读者对象为各级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和医学院校师生。多年年,《山西医药杂志》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侧重普及;坚持理论与实用相结合,注重实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立足山西,面向全国,为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股务,为全国股务”的办宗旨引导下,为宣传和政府的科技方针政策,传递医学信息,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山西医药杂志》1992年9月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为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第32位);1989年被评为山西省优秀期刊;1990年获优秀期刊提名奖;1992、1993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1995-2002年连续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1998年被共青力省委、山西省卫生厅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1999年获山西省第二届书刊装帧艺术作品三等奖。2002年获国家级“青年文明号”。
医疗评审政策与患者需求的张力:从制度条款到个体病痛的反思与改进
时间:2025-06-05 16:56:07
在当代医疗体系中,医学评审政策与患者需求之间的张力日益凸显。当冰冷的制度条款遇上鲜活的个体病痛,两者间的冲突不仅关乎效率,更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存质量与治疗信心。一位晚期癌症患者的家属曾描述,为申请某靶向药的医保报销,需经历长达三周的审批流程,期间需反复提交病理报告、基因检测结果和多次专家签字,而患者在此期间只能自费购药或暂停治疗。这种审批流程冗长的困境,暴露出政策执行链条与疾病治疗时效性之间的深刻矛盾。
费用覆盖不足的隐形门槛
现行医保目录更新速度往往滞后于医疗技术发展。例如新型免疫疗法虽被多项临床研究证实疗效,但因未纳入报销范围,患者需承担每月数万元的自费支出。这种经济压力迫使部分家庭选择放弃治疗或变卖资产,形成"治病致贫"的恶性循环。更值得关注的是,医保基金的可持续性压力导致报销比例呈下降趋势,某些慢性病患者需长期支付的检查费用仅能获得30%-50%的报销,与政策宣传的"广泛覆盖"形成鲜明对比。
标准脱离实际的评审逻辑
医学评审中"一刀切"的标准常与个体化医疗需求产生冲突。某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未达指南规定的理想范围,被拒绝开具更先进的持续血糖监测设备,尽管患者证明传统监测方式无法捕捉其夜间低血糖风险。这种机械式评审忽视了患者实际生理特征差异,将统计学标准凌驾于临床现实之上。类似情况在罕见病领域更为突出,当患者病情不符合常规诊疗路径时,往往陷入"无政策可依"的困境。
信息黑箱下的权利失衡
医疗审批流程透明度不足加剧了患者焦虑。调查显示,68%的患者家属不清楚审批进度查询渠道,55%遭遇过材料补交要求不明确的情况。某儿童先心病家庭回忆,手术审批过程中三次被要求补充不同证明材料,却无人说明具体审核标准。这种信息不对称使患者从政策参与者沦为被动等待者,削弱了医疗体系的公信力。
患者群体的核心诉求
缩短救命药审批时效、建立动态医保目录更新机制、允许临床医生根据个体情况突破指南限制——这些看似具体的要求,本质上指向同一个目标:让医疗政策从"管理本位"转向"患者本位"。
构建弹性政策的三大路径
首先应建立分级审批通道,对危急重症治疗实行"先执行后审核"的特殊流程,借鉴电子化审批系统将平均处理时间压缩至72小时内。某省试点"肿瘤绿色通道"后,靶向药审批时效提升60%,这一经验值得全国推广。其次需完善医保协商机制,组建由临床专家、患者代表和医保管理者构成的联席会议,每季度评估新疗法入保需求。最后应开发智能辅助系统,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检查结果跨院互认,减少重复审批环节。
患者参与的政策改良试验
荷兰的"患者参与评审委员会"模式值得借鉴,该机制要求所有新药评审必须包含患者体验报告。我国可在DRG付费改革中试点类似制度,收集患者对治疗强度、费用负担的真实反馈,作为政策调整的依据。北京某三甲医院在制定化疗方案时引入患者偏好评估表,使治疗中止率下降27%,证明患者视角能有效弥补纯技术评审的盲区。
医疗政策的终极目标不应停留在风险管控或成本节约,而应回归"让患者获得最合适治疗"的本质。这需要决策者在评审标准中增加患者生存质量维度,在流程设计中预留临床裁量空间,在效果评估时引入患者满意度指标。只有当政策制定者真正听见病床边的声音,医学评审与患者需求才能从对立走向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