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山西医药杂志》是山西省创刊最早的综合医学期刊,有近四十年的历史,具有载文量大、信息面广、内容丰富、印刷质量上乘的特点,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之一,在省内多次被评为优秀期刊和一级期刊。《山西医药杂志》的前身为《山西医学杂志》,创刊于1957年6月,由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主办,山西医学杂志社出版发行。该刊为综合性医学期刊,16开,64页,全国公开发行。总编邵象伊,副总编3人,常务编辑4人。1966年9月《山西医学杂志》停刊,10年间,编辑出版10卷38期。1972年,恢复《山西医学杂志》并更名为《山西医药》,以内部期刊赠送全省各级医疗卫生单位。1974年2月,《山西医药》更名为《山西医药杂志》,继续以内部刊物向全省各地发送。1976年10,《山西医药杂志》(双月刊)向全国公开发行,发行量达到1万多册。1984年《山西医药杂志》从山西卫生报刊编辑部独立,定编5人/1985年,该刊增设胶印插页,主要文章附中、英文摘要,质量明星提高。1989年《山西医药杂志》被评为山廿省优秀科技期刊,同日本东洋医学社建立互换关系,发行量每期突破2万册,居国内省级医学期刊之首。《山西医药杂志》现为双月刊,大16开,88页,期定价为3.50元,双月1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253-9926 中国标准刊号CN14-1108/R 邮发代号22-38 编辑部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华门23号 邮编030013。本刊由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主办,山西省卫生厅主管,现任社长兼总编:董海原,主要读者对象为各级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和医学院校师生。多年年,《山西医药杂志》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侧重普及;坚持理论与实用相结合,注重实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立足山西,面向全国,为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股务,为全国股务”的办宗旨引导下,为宣传和政府的科技方针政策,传递医学信息,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山西医药杂志》1992年9月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为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第32位);1989年被评为山西省优秀期刊;1990年获优秀期刊提名奖;1992、1993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1995-2002年连续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1998年被共青力省委、山西省卫生厅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1999年获山西省第二届书刊装帧艺术作品三等奖。2002年获国家级“青年文明号”。
医疗评审体系中的质量博弈:从设备配置到感染控制的生死密码
时间:2025-06-03 10:11:11
医疗质量:看不见的“高压线”与“生命线”
医疗质量是评审体系中的核心指标,如同一张精密织就的网,覆盖从诊疗规范到患者安全的每一个环节。以某地市级医院为例,因在核心病种救治成功率未达国家标准,其“三甲”资质被暂缓复核。评审专家组的现场检查中,不仅调取了三年内的病历数据,还对急诊科响应时间进行突击实测,发现其急性心梗患者从入院到血管开通时间超出标准30%,最终被判定为“系统性流程缺陷”。而另一家县级医院则因引入AI辅助诊断系统,将早期肺癌检出率提升至92%,成为“技术赋能医疗质量”的加分案例。
设备配置:数字背后的利益暗流
一台价值千万元的PET-CT,可能成为医院评级的关键筹码,也可能成为权力寻租的载体。2022年,某三甲医院因采购招标中出现“参数定制化”操作,被查出设备实际使用率不足30%,却因“硬件达标”获得评审加分。这一现象与广东某医院院长受贿案形成对照——该院长通过操纵设备采购,收取供应商回扣达2亿余元,其所在医院虽拥有国际顶尖设备,但配套维护团队资质不全,导致设备故障频发,最终在复审中被降级。专家透露,现行评审标准要求设备配置必须与科室业务量匹配,“如同给儿童配成人铠甲,再昂贵也是负担”。
人员资质:职称晋升的“玻璃天花板”
某省级医院心内科主任因连续三年未发表SCI论文,在副高职称评审中落选,连带导致科室技术骨干比例不达标。卫健委文件明确要求,副高以上职称医师占比需达15%,但部分医院为突击达标,出现“证书挂靠”乱象——将已退休专家的资质计入统计,实际在岗人员却以规培生为主。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某大学附属医院的“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通过将临床成果折算为科研积分,使一批手术量超千台的专家获得破格晋升,该创新机制被纳入省级评审加分项。
服务流程:患者动线里的“显微镜式审查”
评审专家曾用“追踪法”还原一名糖尿病患者的就诊全程:从挂号等待时长、检验科标本转运间隔,到出院后随访率,形成72项量化指标。某市立医院因门诊药房发药差错率超标0.5%,被扣减15分;而深圳某民营医院凭借“诊间结算系统”,将患者平均滞留时间缩短至38分钟,成为服务创新典型案例。值得注意的是,服务流程改造常涉及利益重组——某医院为通过评审砍掉利润丰厚的特需门诊,每年损失千万收入,却因“普通门诊服务质量提升”获得政策倾斜补贴。
感染控制:0.01%差距背后的生死博弈
在院感防控领域,小数点后两位的数值差异即可决定评审结果。2023年某传染病医院因手术部位感染率从0.12%升至0.13%,触发“黄线预警”,专家组进驻后发现其洁净手术室空气培养超标,根源竟是后勤部门为节省成本,将层流系统滤网更换周期延长了15天。更严峻的案例显示,某医院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率连续三个月超标的背后,藏着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造假——监控视频显示,实际执行率仅41%,远低于上报的95%。
决策黑箱与阳光化突围
评审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曾长期是灰色地带。某评审专家坦言:“同样的人才引进政策,在A省算学科建设突破,在B省却被视为无序挖角”。2024年起推行的标准解释机制,要求所有弹性条款必须由卫健委统一发文释义,某医院关于“中西医结合病区”是否算创新项的争议,最终通过该机制获得明确界定。而高校评估团队引入的满意度三维度模型,将医务人员工作负荷纳入评价体系,防止出现“为迎检压榨医护导致质量反降”的悖论。
这场关乎医院生死的评审战役中,细节既是魔鬼也是天使。从一张处方笺的书写规范,到价值过亿的设备采购;从15分钟的手卫生教学视频,到跨越五年的学科人才梯队建设——每一个数字背后,都站着患者的生命权重,也藏着行业变革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