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山西医药杂志》是山西省创刊最早的综合医学期刊,有近四十年的历史,具有载文量大、信息面广、内容丰富、印刷质量上乘的特点,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之一,在省内多次被评为优秀期刊和一级期刊。《山西医药杂志》的前身为《山西医学杂志》,创刊于1957年6月,由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主办,山西医学杂志社出版发行。该刊为综合性医学期刊,16开,64页,全国公开发行。总编邵象伊,副总编3人,常务编辑4人。1966年9月《山西医学杂志》停刊,10年间,编辑出版10卷38期。1972年,恢复《山西医学杂志》并更名为《山西医药》,以内部期刊赠送全省各级医疗卫生单位。1974年2月,《山西医药》更名为《山西医药杂志》,继续以内部刊物向全省各地发送。1976年10,《山西医药杂志》(双月刊)向全国公开发行,发行量达到1万多册。1984年《山西医药杂志》从山西卫生报刊编辑部独立,定编5人/1985年,该刊增设胶印插页,主要文章附中、英文摘要,质量明星提高。1989年《山西医药杂志》被评为山廿省优秀科技期刊,同日本东洋医学社建立互换关系,发行量每期突破2万册,居国内省级医学期刊之首。《山西医药杂志》现为双月刊,大16开,88页,期定价为3.50元,双月1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253-9926 中国标准刊号CN14-1108/R 邮发代号22-38 编辑部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华门23号 邮编030013。本刊由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主办,山西省卫生厅主管,现任社长兼总编:董海原,主要读者对象为各级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和医学院校师生。多年年,《山西医药杂志》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侧重普及;坚持理论与实用相结合,注重实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立足山西,面向全国,为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股务,为全国股务”的办宗旨引导下,为宣传和政府的科技方针政策,传递医学信息,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山西医药杂志》1992年9月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为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第32位);1989年被评为山西省优秀期刊;1990年获优秀期刊提名奖;1992、1993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1995-2002年连续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1998年被共青力省委、山西省卫生厅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1999年获山西省第二届书刊装帧艺术作品三等奖。2002年获国家级“青年文明号”。
医疗评审政策:平衡安全与创新的关键之道
时间:2025-05-29 17:58:14
在医疗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医疗政策犹如一把双刃剑,既关乎医疗体系的规范与安全,又影响着医疗创新的步伐。其中,医疗评审政策作为关键环节,其影响深远且复杂。
现有医疗评审政策的主要内容与流程剖析
当前医疗评审政策构建起了一套较为全面的体系,旨在推动医疗服务质量提升,保障患者安全与权益。从国家层面制定的评审标准及实施细则来看,涵盖了医院周期性评审等多个方面。这一周期性评审如同对医院的定期“体检”,全面考量医院在医疗服务、管理等各维度的表现。
具体而言,评审流程严谨且细致。先是根据评审目标和范围制定详细的计划,明确评审时间、人员分工与方法,这就如同绘制一幅精准的“作战地图”,为后续工作指明方向。紧接着对医疗流程展开全面梳理,像侦探勘察现场一般,识别关键环节与潜在风险点,分析流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比如诊断、治疗、手术这些关键节点,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引发“医疗事故”的风险。随后,针对关键节点制定控制措施,如规范操作流程、加强人员培训等,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这恰似为医疗流程筑牢多道“防线”。同时,依据相关法规和规范,结合医院实际制定评审标准,且随医疗技术发展与法规完善及时更新,保证评审合法合规,让评审工作有章可循、与时俱进。
评审政策下医疗创新面临的困境
看似完善的评审政策在实践中却暴露出一些问题,对医疗创新产生了阻碍。全国政协委员敖虎山所关注的医疗科技创新产品进入医院机制阻碍便是典型例证。以李医生申请引进高端肿瘤精准放疗设备为例,繁琐的审批流程如同层层关卡,多部门审批、信息重复提交,使得设备引进耗时漫长,犹如蜗牛爬行。医保报销政策限制也如同一道紧箍咒,高昂费用让创新产品在医院推广受限,即便设备有望提升肿瘤治疗效果,却因费用问题难以惠及患者,这无疑抑制了医疗创新成果的临床应用。
提高评审效率与保障安全的平衡之策
为打破这一僵局,实现评审效率与安全兼顾,可从多方面着手。一方面,优化审批流程至关重要。建立一站式审批服务平台,整合多部门资源,让信息一次性提交、共享,避免重复劳动,如同打通医疗创新的“高速通道”,加速创新产品入院。例如,借鉴一些地区试点经验,通过线上平台实现资料同步审核,极大缩短审批时长。
另一方面,完善医保报销政策是关键。根据医疗创新产品特性,动态调整报销目录与比例,对于确有疗效、性价比合理的创新药械,适当提高报销额度,减轻患者负担,拓宽创新产品市场空间,使其能在保障医疗安全前提下快速服务患者。
加强评审专家队伍建设不可或缺。选拔兼具专业知识与创新视野的专家,既能精准评判医疗项目安全性,又能敏锐捕捉创新价值,避免因保守思维错过优质创新项目,为医疗创新保驾护航。
医疗评审政策需在保障安全底线上,不断自我革新,破除阻碍创新的壁垒,方能推动医疗行业在安全轨道上高速前行,迎来创新繁花绽放的春天,真正做到既守护患者健康,又助力医疗科技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