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山西医药杂志》是山西省创刊最早的综合医学期刊,有近四十年的历史,具有载文量大、信息面广、内容丰富、印刷质量上乘的特点,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之一,在省内多次被评为优秀期刊和一级期刊。《山西医药杂志》的前身为《山西医学杂志》,创刊于1957年6月,由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主办,山西医学杂志社出版发行。该刊为综合性医学期刊,16开,64页,全国公开发行。总编邵象伊,副总编3人,常务编辑4人。1966年9月《山西医学杂志》停刊,10年间,编辑出版10卷38期。1972年,恢复《山西医学杂志》并更名为《山西医药》,以内部期刊赠送全省各级医疗卫生单位。1974年2月,《山西医药》更名为《山西医药杂志》,继续以内部刊物向全省各地发送。1976年10,《山西医药杂志》(双月刊)向全国公开发行,发行量达到1万多册。1984年《山西医药杂志》从山西卫生报刊编辑部独立,定编5人/1985年,该刊增设胶印插页,主要文章附中、英文摘要,质量明星提高。1989年《山西医药杂志》被评为山廿省优秀科技期刊,同日本东洋医学社建立互换关系,发行量每期突破2万册,居国内省级医学期刊之首。《山西医药杂志》现为双月刊,大16开,88页,期定价为3.50元,双月1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253-9926 中国标准刊号CN14-1108/R 邮发代号22-38 编辑部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华门23号 邮编030013。本刊由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主办,山西省卫生厅主管,现任社长兼总编:董海原,主要读者对象为各级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和医学院校师生。多年年,《山西医药杂志》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侧重普及;坚持理论与实用相结合,注重实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立足山西,面向全国,为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股务,为全国股务”的办宗旨引导下,为宣传和政府的科技方针政策,传递医学信息,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山西医药杂志》1992年9月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为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第32位);1989年被评为山西省优秀期刊;1990年获优秀期刊提名奖;1992、1993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1995-2002年连续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1998年被共青力省委、山西省卫生厅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1999年获山西省第二届书刊装帧艺术作品三等奖。2002年获国家级“青年文明号”。
2025年卫生职称评审改革:破除论文壁垒,构建临床能力为核心的多元评价体系
时间:2025-05-28 17:08:18
2025年1月1日起实施的卫生职称评审改革,标志着我国医疗卫生人才评价体系进入全面革新的阶段。此次调整以破除传统评价壁垒为核心,覆盖医生、护士、药师、技师及管理人员等全体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多维度的制度优化,激发行业活力。
评审标准多元化:打破“唯论文”桎梏
改革最显著的突破在于彻底摒弃“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的评价模式,转而构建以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复合型评价体系。申报者可通过提交临床诊疗方案、疑难病例分析报告或手术操作视频等实际工作成果作为评审材料,这意味着一名外科医生在急诊室连续抢救危重患者的实战经验,其价值可能远超一篇脱离临床的学术论文。对于护理人员而言,优质护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效果、特殊病例的全程管理记录等,都将成为重要的能力佐证。这种改变如同将竞技场从书斋搬回诊室,让真正在医疗前线积累的经验转化为职业晋升的阶梯。
基层服务政策优化:“先评后补”机制释放灵活性
内蒙古率先试点的弹性基层服务政策,为医务人员解决了职业发展与服务时限冲突的难题。例如某三甲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因参与援外医疗项目导致基层服务时长不足,现可通过“先评审后补服务”机制获得副高职称评定资格,只需在通过评审后两年内完成基层服务即可。这种“先上车后补票”的创新模式,既保障了基层医疗资源输送的制度目标,又避免因机械执行年限要求导致人才晋升受阻,预计将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示范效应。
职称转换通道拓宽:支持跨领域人才流动
针对医疗技术融合发展需求,新政为跨领域转型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影像科技师转向人工智能辅助诊断领域后,其在医疗大数据处理方面的创新成果可折算为职称评定分值;临床医生转型医院管理岗位时,其主导的流程优化项目与患者满意度提升数据,均可纳入高级职称评审范畴。这种打破专业壁垒的认定方式,犹如在医疗人才生态系统中架设互通立交桥,为复合型人才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实践能力评价体系:建立三维能力坐标
改革后的评价维度形成“技术精度—决策效度—人文温度”的立体框架。在技术层面,重点考核如药师对罕见病用药方案的精准设计能力;在决策层面,着重评估管理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资源配置效率;在人文关怀维度,则通过患者随访数据、医患沟通记录等材料,衡量医务人员的共情能力。这种评价机制如同为医务人员绘制能力等高线图,既清晰展现专业强项,又客观反映成长空间。
动态监管机制:构建评审质量闭环
新政同步强化评审过程的全周期监管,建立“材料追溯—效果跟踪—动态复核”机制。例如某位通过手术视频评审晋升的主任医师,其提交的微创手术案例将接受术后3年的患者康复数据追踪,若出现技术缺陷导致的并发症,可能触发职称复评程序。这种“终身责任制”的监管设计,确保评审结果经得起临床实践的长效检验。
此次改革犹如为医疗卫生行业安装新的操作系统,既保留职称评审的人才筛选功能,更赋予其引导专业发展方向的新使命。当临床能力成为职业发展的硬通货,当弹性制度消解晋升道路的刚性障碍,广大医务人员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向患者床旁的现实需求,最终推动整个医疗系统服务效能的质变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