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医药杂志

期刊简介

               《山西医药杂志》是山西省创刊最早的综合医学期刊,有近四十年的历史,具有载文量大、信息面广、内容丰富、印刷质量上乘的特点,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之一,在省内多次被评为优秀期刊和一级期刊。《山西医药杂志》的前身为《山西医学杂志》,创刊于1957年6月,由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主办,山西医学杂志社出版发行。该刊为综合性医学期刊,16开,64页,全国公开发行。总编邵象伊,副总编3人,常务编辑4人。1966年9月《山西医学杂志》停刊,10年间,编辑出版10卷38期。1972年,恢复《山西医学杂志》并更名为《山西医药》,以内部期刊赠送全省各级医疗卫生单位。1974年2月,《山西医药》更名为《山西医药杂志》,继续以内部刊物向全省各地发送。1976年10,《山西医药杂志》(双月刊)向全国公开发行,发行量达到1万多册。1984年《山西医药杂志》从山西卫生报刊编辑部独立,定编5人/1985年,该刊增设胶印插页,主要文章附中、英文摘要,质量明星提高。1989年《山西医药杂志》被评为山廿省优秀科技期刊,同日本东洋医学社建立互换关系,发行量每期突破2万册,居国内省级医学期刊之首。《山西医药杂志》现为双月刊,大16开,88页,期定价为3.50元,双月1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253-9926  中国标准刊号CN14-1108/R  邮发代号22-38  编辑部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华门23号 邮编030013。本刊由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主办,山西省卫生厅主管,现任社长兼总编:董海原,主要读者对象为各级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和医学院校师生。多年年,《山西医药杂志》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侧重普及;坚持理论与实用相结合,注重实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立足山西,面向全国,为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股务,为全国股务”的办宗旨引导下,为宣传和政府的科技方针政策,传递医学信息,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山西医药杂志》1992年9月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为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第32位);1989年被评为山西省优秀期刊;1990年获优秀期刊提名奖;1992、1993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1995-2002年连续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1998年被共青力省委、山西省卫生厅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1999年获山西省第二届书刊装帧艺术作品三等奖。2002年获国家级“青年文明号”。                

siRNA研发新突破,未来医疗的希望之星!

时间:2024-12-26 10:43:23

在生物医药的广阔天地中,小核酸药物以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正逐渐成为行业焦点。特别是siRNA(小干扰RNA)技术,作为这一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治疗遗传性疾病、癌症以及传染病等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应用前景。

siRNA技术的核心在于利用RNA干扰(RNAi)现象,这是一种自然存在的基因沉默机制。简而言之,当外源性或内源性的双链RNA(dsRNA)进入细胞后,会被一种称为Dicer酶的特定蛋白切割成短片段,即siRNA。这些siRNA随后引导一个名为RISC(RNA诱导沉默复合体)的蛋白质复合物,精确地定位到与之序列互补的mRNA上,导致该mRNA被切割降解,从而抑制目标蛋白的合成。这一过程不仅高效而且具有高度特异性,为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自2018年首个siRNA药物Patisiran获得FDA批准以来,标志着siRNA技术正式踏入临床应用阶段。Patisiran用于治疗家族性淀粉样多发性神经病,其成功上市验证了siRNA药物在疾病治疗中的可行性与潜力。紧随其后,Inclisiran作为另一种siRNA药物,针对心血管疾病中的高胆固醇血症,也于近年获得了监管机构的绿灯,进一步巩固了siRNA药物在市场上的地位。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siRNA药物的研发管线日益丰富。据统计,目前全球范围内有近108种不同类型的小核酸药物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其中siRNA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约为32%。这些研究覆盖了广泛的疾病领域,包括肿瘤、罕见遗传病、抗病毒治疗等。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更多适应症的探索,尤其是针对那些传统治疗方法效果有限的疾病,如乙型肝炎的潜在治愈性药物,siRNA药物有望在未来几年内迎来更多的突破性成果。

siRNA药物的发展并非没有挑战。稳定性问题是首要难题之一。由于siRNA本身极易被体内环境降解,如何提高其在体内的稳定性成为关键。为此,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策略,包括化学修饰、纳米载体递送系统等,以增强siRNA的生物稳定性和靶向性。例如,锐博生物开发的genOFFTM in vivo siRNA技术,就通过特殊的化学修饰,有效解决了siRNA在体内的稳定性问题,为siRNA药物的临床转化铺平了道路。

给药途径也是影响siRNA药物临床应用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注射方式虽直接有效,但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来说,频繁注射无疑增加了痛苦和经济负担。因此,开发口服或其他非侵入性的给药方式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一些公司正在探索使用特定的纳米材料或脂质体包裹siRNA分子,以提高其穿越胃肠道屏障的能力,实现口服给药的可能性。

展望未来,随着对siRNA机制理解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小核酸药物特别是siRNA将在不久的将来为许多目前难以治愈的疾病带来新的希望。政府的支持、企业的投入以及研究机构的不懈努力,共同推动着这一领域的快速前进。从实验室到病床旁,siRNA药物正逐步走向成熟,开启生物医药的新纪元。